有关生肖的成语

星座 m.xingzuowu.com 2011-08-16 编辑:星座屋小编3

  猴年:即申年,指猴生肖代表的年份。 
   猴戏;用猴子耍的把戏。或指以猴王为主角的戏曲。 
   猴急:形容焦急、着急的情态。 
   猴子跳:指一种高利贷,利息高如猴子跳跃。
   猿饮:像猿猴那样捧水喝。 
   猿臂:指臂长如猿,运转自如。 
   狙击:暗中埋伏,伺机袭击。
   猱进:如猱猴一般轻捷地前进。
   猱杂;混杂。过去指不合礼法,男女混杂在一起。 
   猩红:像猩猩那样的红色。 
   猢狲王:过去称乡塾教师。学童顽皮如猢狲,因而称小学教师为猢狲王。

  朝三暮四:出自《庄子》。讲的是有个养猴的人给他的猴子分发食物,说:"朝三而暮四。"即早上发三颗橡子,下行发四颗橡子。那些猴子都不满意,颇为怨愤。养猴人改口说:"然则朝四而暮三。"即改为早一发四颗,下行发三颗。结果那些猴子都很高兴了。原指聪明人善于变换方式,实质没有变,却使对方满意;而不善于辨别事理的人可能被捉弄。后世引用多指反复无常,变化不定。 
   沐猴而冠:沐猴,即猕猴。冠,戴帽子。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"人言楚人沐猴则冠耳。"讽刺项羽不能成帝业。颜师古在《汉书注》中解释说:"言虽著人衣冠,其收不类人也。"就是说,猴了子戴上人的帽子,却并不是人。比喻虚有其表,窃据名位者。
   猿鹤虫沙:出自《抱朴子》:"周穆王南征,一军尽化。君子为猿为鹤,小人为虫为沙。"唐代吴筠《玄猿赋》引作:"君子变为猿鹤,小人变为虫沙。"比喻战乱使人变非人和异物。后用以指阵亡将士和战乱中的死者。
   猿啼鹤唳:猿与鹤凄厉地啼叫。喻指哀怨之声。 
   猱升猿引:像猿猴似的轻捷地攀登。 
   心猿意马:出自汉代《参同契》注:"心猿不定,意马四驰。"又见于佛经变文《维摩托车诘经菩萨品》。比喻心意像猿腾马奔一样胡思乱想,控制不住。或写作"意马心猿"。 
   杀鸡吓猴:传说猴子怕见血,驯猴人就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。或如《官场现形记》所说:"拿鸡子宰了,那猴儿自然害怕。"后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其他人。也作"杀鸡骇猴"。
   树倒猢狲散:指大树倒了,树上的猴子就随之而散。比喻大人物倒台了,依附者就失去靠山而散伙。 
   猢狲入布袋: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约束。此语出自《景德传灯录》,有和尚问年代寂禅师:怎样使学生专心学习?禅师回答说:"猢狲入布袋。"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记述道,诗人梅尧臣奉命编修《唐书》时对他的妻子说:"吾之修书,可谓猢狲入布袋矣。" 
尖嘴猴腮 形容人的脸像猴子一样丑陋,亦喻指其人没有福运。
教猱升木 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角弓》:“毋教猱升木。”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猱,猕猴也,性善升木,不待教而能也。”后指导人作坏事。
猕猴骑土牛 喻指某人职位提升缓慢。语出《三国志·魏书·邓
传》:“君,名公之子,少有文采,故守吏职,猕猴骑土牛,又何迟也!。”

   闻鸡起舞 
   "闻鸡起舞"的鸡是指鸡鸣,舞是舞剑、习武。它说的是晋朝人祖逖的故事。祖逖胸情开阔,不怎么讲究仪表,但却胸有大志。起初他不喜欢读书,后来发愤攻读,学问大有长进,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,感情很好,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,谈到激动的地方,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。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,祖逖踢醒刘琨说:"这是吉祥的声音呀!"边说边下床,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。他们曾经相约:天下大乱,豪杰共想,他们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难。晋元帝时,祖逖任豫州刺史,北伐渡江之际,他叩着船桨发誓说:"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,誓不为人!"渡江以后,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,收复了不少失地,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。"闻鸡超舞",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。

  鸡犬升天 
   通常是说:"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"。这是晋朝葛洪《神仙传》中记述的一则故事。汉朝淮南王刘安爱好寻求仙方神术,有个名叫八公的仙翁,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办法。刘安炼成吃下以后,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。他临去时,将剩余的仙药放在庭院中,鸡和狗也吃了,都升上了天,所以鸡在天上鸣,狗在云中叫。"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"比喻一个人做了宙官,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;而那些依附权势而长官发财的人,也被讥为"淮南鸡犬"。
  鹤立鸡群 
   鹤代表高雅,鸡意谓平庸。鹤立鸡群,当然超乎脱俗了。这说的是晋朝嵇绍的事。嵇绍是魏晋之际"竹林七贤"之一嵇康的儿子,他体态魁伟,聪明英俊,在同伴中非常突出。晋惠帝时,嵇绍官为侍中。当时皇族争权夺利。互相攻杀,史称为"八王之乱",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。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,形势严峻,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。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,准备射他。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,连忙阻止侍卫,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。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,嵇绍跟随晋惠帝,出兵迎战于汤阳,不幸战败,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,不离左右。敌方的飞箭,象雨点般射过来,嵇绍身中数箭,镁血直流,滴在惠帝的御袍上。嵇绍就这样阵亡了。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,惠帝说:"别洗别洗,这是嵇侍中的血啊!"嵇绍在世时,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:"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,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。"后来就用"鹤立鸡群"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。

  鸡口年后 
   鸡的嘴巴,牛的肛门。愿意当前者,还是后者?有一句成语就是"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",简称"鸡口牛后"。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。战国后期,秦国最为强大,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,有的主张"连横"有的主张"合纵"。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,联合各国为一体,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;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,共同对抗秦国。前都以张仪为代表,后者以苏秦为代表。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,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。苏秦对韩王说:"韩国领土广大,地势险要,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,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?韩国如果表示屈服,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。今年给这一块,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,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,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。俗话说: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您要跟着秦国合作,那就是做牛后了,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!"韩王听了这一番话,又气又急,大叫道:"先生说的对,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!"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,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。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,牛后虽大,却是出粪的地方。也有人认为"鸡口牛后"应为"鸡尸牛从",鸡尸比喻独立作主,牛从比喻臣服于人。但"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"已广为流传,并被人们以常使用。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。 

  鸡鸣狗盗
   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故事。那时的贵族都供养门客。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,普为齐国相,名声很大,他家的门客当然很多,号称"食客三千"。三千门客之中,有不少人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才学,为主人服务效劳。有一次,秦国国王昭王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。孟尝君到达秦国后,秦国的国相很嫉妒他,劝秦王把他杀掉,以免他在秦国了解情况回去后,对秦国不利。孟尝君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着急,赶紧托人去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救。燕姬提出条件,要孟尝君送她一件非常贵重的白狐裘。但孟尝君只有一件白狐裘,而且已送给秦王了。这时门客中有一个善于偷东西的人,象狗一样机灵。他在黑夜中潜入秦宫,偷出了那件白狐裘。孟尝君立刻把它献给了燕姬。燕姬向秦王求情,秦王答应放走孟尝君,让他们回国。孟尝君料知秦王事后会后悔,决定立即逃走。逃到函谷关时,正是半夜。关上规定,每天鸡鸣以后才能打开关门让商旅通过。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叫的人,模仿起鸡叫来,如同真鸡叫一样,引起附近村中的鸡都叫了。守关的人听到鸡叫,便打开关门,让孟尝君一行人过关,从而逃出了秦国。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来时,他们早已离境很远了。这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,虽然救了主人,但其他的门客仍然瞧不起他们,认为他们既无高深的学问,也无堂皇的风度,只不过略施小技而已。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,如果没有这两面三刀个略施小技的门客,孟尝群恐怕要在异乡做鬼了;而那些自恃学问高深、风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时刻却一筹莫展,无计可施。相比之下,那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倒是不乏应急解危的能力。后来用"鸡鸣狗盗"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。 

  杀鸡焉用牛刀 
   原话是"割鸡焉用牛刀"。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。杀牛的刀肯定很大,而宰鸡的刀自然是小刀。用杀牛的刀来宰鸡岂不是小题大做吗?这个典故出自懦家的经典之一《论语》。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,他的学生子游,名叫言偃,当时在武城做官,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,他微笑着说:"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?"意思是说,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,哪里用得着施行礼乐教育。但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:"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:"君子学习了礼乐,就会爱人,小人学习了礼乐,就好使唤了"孔子听了便说:"学生们,言偃的话是对的,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。"《论语》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,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。而杀鸡用牛刀,就是小题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。

  呆若木鸡 
  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,语出《庄子》和《列子》。据传,周宣王爱好斗鸡,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,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。10天后,宣王催问道:"训练成了吗?"纪子说:"还不行,它一看见别的鸡,或听到别的鸡叫,就跃跃欲试。"又过了10天,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,纪子说:"还不行,心神还相当活跃,火气还没有消退。"再过了10天,宣王又说道:"怎么样?难道还没训练好吗?"纪子说:"现在差不多了,骄气没有了,心神也安定了,虽然别的鸡叫,它也好名象没有听到似的,毫无所应,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、不惊,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。这样的斗鸡,才算训练到家了,别的斗鸡一看见它,准会转身就逃,斗也不敢斗。"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,果然呆若木鸡,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,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,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,看见它就走开了。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,修养到家。有人从中领司出人生的大道理,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,则易树敌,彼此仇视,如消除竞争的心理,自然滑挑战竞争的对手。后来"呆若木鸡"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,失去知觉的样子,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。
  鸡零狗碎:比喻事物零碎,不片段。 
   鸡犬不宁:鸡飞狗跳,形容很不安宁。
   鸡虫得失:比喻细微的得失,无关紧要。
   鸡犬不惊:形容行军等纪律严明。 
   鸡犬不留:形容屠杀残酷。 
   杀鸡儆猴:比喻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别的人。 
   杀鸡取卵: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。
   狗肝鸡肠:比喻斤斤计较,心眼小。 
   偷鸡摸狗:指小偷小摸,也比喻乱搞男女关系。
   鸡皮鹤发:形容老人的肤皱发白。 
   鸡骨支床:鸡骨比喻瘦弱,支是支离,形容憔悴。意为哀伤过渡以至于瘦弱疲惫于庆席之上。 
   鸡胸龟背:形容人突胸驼背。
   以卵击石: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,自取灭亡。 鸡犬之声:语出《老子》,原话是:"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于老死,不相往为。"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状态。后来借指人与人之间、单位与单位之间不互相往来。
   牡鸡司晨:母鸡报晓,比喻女人干政。
   鸡争鸭斗:比喻为琐碎的事争吵。 
闻鸡起舞 《晋书·祖逖传》里说: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,刻苦练武。后来用以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。
嫁鸡随鸡 旧时比喻女子出嫁后,无论丈夫好坏,都要永远跟从。
狗 
   狗是最早与人类发生密切关系的动物之一,因此,在我们的语言里,许多时候都用狗字去比喻事物,内容丰富多彩。
   骂人不守规矩,横冲直撞似疯犬之乱闯,称之为"疯狗",骂人见色眼眯则称"疯狗目";称人怪异说:"狗怪",做人守本分曰"做狗就吃屎",讥人妄想说:"饿狗想吃肉",因为"狗咬骨头,猫吃肉"是各人福气不同。 
   狗本性喜咬骨头,所以许多被浅埋的尸体,常有被狗拖出来咀嚼的现象,于是骂人死无其所为"死给狗拖"。
   称细瘦的男人叫"瘦狗公",属下无才致使主人蒙羞,或讥人子女瘦弱称"瘦狗泄主人",讥人口吃谓"大舌狗"。骂人胡言乱语叫"放狗屁,"而谓人不中用则说:"狗屁不响"。狗听主人使唤,所以骂人无主见而受人指使称为"走狗"。因此,"打狗看主人""打狗看人面"和"打狗欺主"都是劝人手下留情。 
   "恶狗咬人不作声"或"咬人狗不露牙"均言"真人不露相"。 
   "狗嘴里长不出名象牙"讥人无才能。 
   "鸡犬不宁"是吵闹不止令人心烦,而"蜀犬吠日"则喻少见多怪之人,令人可笑。 
   "阿狗阿猫"形容不伦不类之辈,令人笑掉大牙,"狗尾续貂"则喻物件首尾不相称,讥人名不副实或画蛇添足多此一举。 
   "狗彘不食"指人荒淫无度,欺蔑伦常者,其死后连猪狗都唾弃其尸不愿食其余沥,像这等人,可谓"猪狗不如"也。
   侍强欺弱,势利之人称"狗伏人势";"阿吠非主"或"桀犬吠尧"喻人各事其主,无朝三暮四之心"子不嫌线丑,狗不嫌主贫"此乃狗忠贞之美德。 
   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之心,但在他人面前却称自己儿子成"犬子",以示自谦。但"九狗一獒"比喻人多子女必出良才。 
   狗太势利,也太愚忠,所以下场也可悲,"兔死狗烹"比喻得用后即遭毁弃。 
   狗令猎物畏惧的原因之一是狗牙锐利交错,所以人们用"犬牙交错"说明交界处互相曲折穿插。
   狗不能同人平起平坐,大概是因为狗大字不识一个,如驴一样是睁眼瞎,所以人们只得做文章不通,毫无可取这处为"驴鸣狗吠""狗屁不通""狗屁文章"。 
   狗虽能仗人势逞威一时,但一旦失去依赖则夹着尾巴灰溜溜的,所以讥爱祸失意这人为"如丧家之犬"。 
   狗有通人性的一面,也有带狼性的一面,故喻人心凶恶为"狼心狗肺"。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欺侮中国人,十分凶恶粗暴,我们骂他们为"日本仔狗"。 狗具狼性一面还表现为狡诈奸猾,因此人们称走江湖的人用涂在狗皮的的膏蕴含来骗取钱财货色为"狗皮膏药"。 
   依赖有钱有势者为非作歹的帮凶,我们骂其叫"狗腿子",他们常常胆大亡为,真是"狗胆包天无恶不作。"他们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,象狗那样苟且偷生,真是不顾廉耻,到处钻营,我们称之为"狗苟蝇营"。这种无耻行为像猪狗一般称为"行若狗彘"。
   打恶狗时要讲究策略,否则会出现"狗急跳墙的情形。这里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的行动。
   通常说狗性难改,所以"狗改不了吃屎",比喻丑恶的本质难改。人们嘲笑身体向前跌倒者为摔了个"狗吃屎"。狗把屎当作美味佳肴,其屎一定恶习自难闻,故人们喻令人深恶痛绝的人为"狗屎堆"。对这种人应骂个淋漓痛快,"狗血喷头"。 
   对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并不高明的人,我们称之为"狗头军师";对那些怯懦无用的人,我们称之为"狗熊",对玩世不恭者我们称之为"犬儒"对供人驱使,玩赏者称为"犬马","声色犬马"君子不为也。当然,若目的正当,还应施"犬马之劳"为好。 
   狗真狗才能守夜卫门,若用泥土烧制的鸡狗代之则不成,所以喻徒有其名而无实用价值的东西为"陶犬瓦鸡"。 
   狗因与人关系密切,所以人们看到天上变幻不定的各种白云的形状,常用与吃穿之物联系较密切的东西喻之。故称变幻无常为"白衣苍狗"。 
   
   此外,尚有许多词语、俗语、歇后语等皆与"狗"相关。如 与"狗"相关的其他成语:
   狗马玩好 狗肉朋友 赵效狗吠 鸡零狗碎 鸡鸣狗盗 鸡犬不惊 鸡犬不留 
   狗马驰逐 丧家之狗 鼠窃狗盗 骂鸡骂狗 狐朋狗党 画虎类犬 二犬对谈

  猪是最早和人类发生关系的动物之一,因此在我们的语言里,许多时候都用"猪"字去比喻事物。 
   猪性莽撞,所以用"狼奔豕突"来形容莽撞蛮干的人。 
   受人之恩而不懂回报的人,称为"豕交兽畜"而"牧猪奴戏"则指"赌博"。
   猪个大肉肥美,是老虎最喜之物,用"向虎借猪"表示不可能之事,而"老虎借母猪"则喻有借无还的行为。
   猪好吃懒做,在六形象不佳,所以人们多贬猪褒狗,因而用"猪欠狗债"说明理所当然的事。
   "不捡粪,猪就不泻痢"说明事有凑巧,或本该如此。
   "来猪穷,来狗富,来猫起大包",说明猪自已入家门,则预示家走霉运,会穷困尖倒。所以,古人一见外猪入门则赶走。大概猪的好吃懒做的作风也会影响人吧。 
   猪养尊处优,绝没有好下场,因为一旦肥壮就被宰杀。所以有时名声远扬常给人带来烦恼,这就是"人怕出名猪怕壮"。对人来说,最好不胖不瘦,中年如太胖,大腹便便,绝不是好兆头,故人们用"中年发福,阎王猪肉"来说明中年发福都有进地狱见阎王之忧。 
   猪形象愚蠢,如此之人被称"蠢猪"、"笨猪"。猪肥重又愚钝,所以人们用"猪扶不上树"喻无可救药之人。
   猪发起怒来可不得了,会凶悍得横冲直撞,所以人们说"打不死野猪树上躲"。 
   猪吃了睡,睡了吃,长得很快,故谚语说:"猪困长肉,人困卖屋"。猪被人饲养,不劳心,不劳力,恬然自得,悠哉悠哉,哪里有不长肉的道理呢?但如果有人也象猪一样只会贪睡,无所事事,最后只会落得倾家荡产,便卖房至的下场。 
   "猪八戒喝了磨刀水,心里秀。"猪八戒外表愚笨,但内心却非常善良聪明,所以用此话喻外表掩盖智慧,秀中愚外。
   猪的主要用途是被人宰割,成为人们的盘中物,此外再无其它的作为,所以俗语"龙生一子定乾坤,猪生一窝拱墙根"比喻养育儿女不在多少,贵在成材。 
   母猪因为要给猪仔喂奶,所以食量特别大,有俗语说:"请客不请母猪客,一人抵两个。" 边疆晴朗或雨后将晴的特殊气候可能对猪产生某种强烈的刺激,于是引起"猪疯"举动,即猪八戒无故撒欢,吼叫,跑跳。因此四川有句谚语:"猪疯晴,狗疯雨。"民间多次验证,还有一定的准确率。 
   "鸡飞上树猪拱圈",这是一句预示地震的俗语,所以地震多发区的人们将它编入歌谣:"震前动物有前兆,综合异常作预报。牛羊骡马不服圈,老鼠搬家往外逃。鸡飞上树猪拱圈,鸭不下水狗狂咬……"
   "一龙一猪"这句成语,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,意思是说人在幼时大致没有什么区别,而学问的深浅由年长而不同,于是有一龙一猪的差别。 
   "辽东之豕"则是说有些人似井底之蛙,却自以为很了不起。据说汉代彭宠攻打朱浮的时候,朱浮写信给彭宠,信中说:你或许自以为了不得,那么你就错了。古时候辽东有一只豕生了一只白头的小猪,辽东人士以为奇珍而将它献给朝廷,后来到河东一趟,竟发现当地的猪都是白头的。而你今日立了些小的战功,竟想在朝廷夸口,真与辽东的猪一样。
   
   另外,与猪有关的俗语还有: 
   猪嘴上插葱,装象。
   猪八戒吃人参果,全不知滋味。 
   热闹处献母猪,尽丢丑。 
   猪八戒上阵,倒打一钯。
   猪拾柴,狗烧火,野狐扫地请客坐。 
   驼背子牵母猪,前世的冤。
   死猪不怕开水烫。 
   
狼奔豕突 豕:猪。突:冲撞。如狼那样奔跑,似猪那样乱闯。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。
封豕长蛇 封:大。豕:猪。大猪长蛇。比喻贪婪横暴的人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关为封豕长蛇,以荐食上国。”